央视财经频道《经济30分钟》报道,杜小满用技术解决欺诈问题,改变了AI的面貌。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近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经济30分钟》栏目播出了《AI刷脸诈骗攻防》专题报道,重点报道了滥用AI刷脸技术,即犯罪分子通过合成他人面部信息试图借钱所带来的经济风险。这种类型的欺诈行为经常发生在在线信用系统中。为了解如何防范此类风险,本专栏重点介绍了行业的反深度造假实践,详细介绍了以杜小满为代表的科技和金融公司如何利用专业技术构建公关系统、变脸AI造假事件,为全行业应对此类风险提供重要参考。在《经济30分钟》报道中,记者采访了杜小曼来自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据报道,杜小曼开发了一种特殊的风险识别算法。杜小满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场认证视频此前已录入系统,算法识别出其风险评分为90分以上,达到风险预警。经调查,确认这是一起利用AI进行面部修改攻击的事件。 “在国际认证中,90分以上代表AI人脸变化真实度超过90%,我们的系统可以准确识别。”在AI换脸模拟场景中,杜小满的工作人员向央视记者展示了样品。高级模拟换脸审核RA。四张看似一模一样的面孔中,只有一张是真人。尽管记者无法用肉眼辨别真假,但该团队的维度增强检测模型提供了清晰的结果。考虑风险评分大于 50 分风险较高,前三张假脸得分超过50分,而真人得分低于50分。 “魔鬼与路一样高,我们的维度检测模型也在不断更新。”杜小曼首席技术官张文斌表示:(央视《经济30分钟》节目报道截图)为提高技术保障能力,杜小曼在军事训练中还基于“红蓝”模式开展了模型训练。蓝军利用AI人脸模拟犯罪账号攻击服务器,红军则负责识别和拦截,以主动应对AI换脸新技术的出现。目前,该技术的模型参数数量达到数百亿。与两三年前常见的几千万活体防伪机型相比,它从普通机型到大机型实现了飞跃,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显着改善。实际结果令人惊讶。据张文斌介绍,小满去年提醒客户诈骗14万起,成功拦截诈骗案件3000余起,预计挽回经济损失1.8亿元。 (深度防伪技术后端接口)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普及,r识别技术风险也必须保持更新。许多金融行业人士表示,面对人工智能驱动的欺诈行为,有必要促进整个行业的信息和技术共享。当金融机构发现新的人工智能诈骗手法时,必须立即与行业同步,防止诈骗分子重蹈覆辙,共同构筑互联网金融安全壁垒。
(编辑:加成健)

中国经济网称:股市信息来自合作机构离子和媒体,属于作者。个人意见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